狗狗Q&A小教室-狗狗散步常見問題|犬研室

在調整行為問題包含狗狗的散步問題之前,要先確認家裡毛孩有沒有吃飽、睡好、身體健康⋯等等生理需求有被滿足因為狗狗就像我們一樣,如果吃不飽、睡不好、身體不舒服,學習的效果也是容易被打折扣喔!

狗狗散步常見問題

作者

Kyle

希望可以感動更多人,分享與狗狗彼此信賴的相處方式,一起創造更多幸福快樂的回憶!

看看他的文章

3/24/2025

如果不確定什麼是生理需求,可以在文章最後的連結與我們聯繫。

Q1 :我的狗狗只要看到我拿牽繩,或是進出門,都會很興奮一直撲跳怎麼辦?

可能原因:

狗狗是人類的觀察家,二十四小時幾乎都在注意我們的一舉一動,所以會慢慢知道我們做事情的步驟,例如帶狗狗出門散步之前,我們會先去拿牽繩,慢慢的狗狗就會把拿牽繩跟散步連結在一起,散步通常又是狗狗熱愛的活動之一,就容易興奮撲跳的動作。
進出門也是類似的概念,尤其是等了一整天我們終於回家,這時候狗狗一定會特別容易興奮進而撲跳。

建議解決方法:

  1. 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可以將牽繩拿出來,走動走動,不用幫狗狗穿上背帶牽繩,單純拿在手上走一走,甚至拿起鑰匙,但過程自然不跟狗狗做互動,讓狗狗瞭解不是每次看到牽繩或是背帶就是要出門,逐漸降低看到這些事物的激動情緒。
  2. 當狗狗因為看到背帶牽繩而有興奮撲跳動作時,停下動作,等待冷靜後,可以用食物引導,接著穿上散步工具。
  3. 如果是進出門時的興奮跟激動,出門時建議準備一些狗狗喜歡的玩具、漏食玩具,轉移狗狗注意力,進門時可以輕聲跟狗狗打招呼,不過度反應,冷靜面對,這時候如果強迫狗狗坐下或是停止通常會有反效果,指令、態度不明確,容易讓狗狗更亢奮。

Q2 :散步一直拖著我走,怎麼改善?

可能原因 :

因較少外出,不習慣室外環境帶來的刺激、又或是外出刺激造成的興奮、緊張感,又或者狗狗誤會這樣暴衝拖拉才是正確散步的方式。

建議解決方法:

  1. 增加散步次數適應室外刺激物,專心嗅聞能幫助狗狗情緒平靜,減少拖著人走的機會。
  2. 推薦散步工具
    胸背帶:胸前能扣牽繩的防暴衝胸背帶,降低狗狗與我們拉扯的力道。
    長牽繩:增加狗狗的散步空間,並選擇自己想走的方向或接觸的事物,才越有機會減少拖著人的情況。
  3. 調整散步方式
    速度:環境安全的情況下,我們一步一步慢慢的走,不被狗狗的速度影響反而能幫助狗狗情緒保持平靜。
    距離:不一定要走遠,能在家附近好好的嗅聞就能增加社會化和穩定性。
    控制牽繩:感覺牽繩變緊了,我們可以停下,等待牽繩變鬆,我們再接著走。

Q3 :散步遇到狗狗會一直叫,要怎麼讓他不要叫?

可能原因 :

與狗狗控制自己情緒、接受外在刺激的能力有比較大的關係,當下通常是沒有辦法冷靜的,也比較聽不進指令。

建議解決方法:

短暫且遠距離的接觸就好,先幫助自家毛孩看到其他狗狗可以保持冷靜,再慢慢減少距離、增加難度、逐漸改善每次看到狗狗的印象,建議可以尋找專業訓練師協助。

Q4 :散步看到地上的東西想亂吃怎麼辦?

可能原因 :

想嘗試不同事物、幼犬認識世界、異食癖、沒吃飽⋯等等,都有可能影響狗狗在散步時亂吃東西。

建議解決方法:

初期可以先從環境管理做起,挑選較乾淨、異物較少的散步環境,主人就比較不會在散步時緊張會不會亂吃,主人如果緊張狗狗也容易跟著緊張,在放鬆的情況下散步,狗狗更可以好好嗅聞,觀察四周。

可以從較簡單的環境慢慢調整到複雜些的環境,這時身上可以帶著狗狗喜歡的零食、玩具,在狗狗表現好的時候給予獎勵(地板有東西未撿拾、喚名之後有反應⋯等等)

我們想改善的問題,可能是單一或多種原因,尤其是狗狗生理需求,會影響改善問題的效果,建議先與訓練師討論狗狗問題原因,再對症下藥,會比較能幫助問題改善。

也可以參考散步小撇步大公開這篇文章,幫助大家更了解散步可以怎麼幫助狗狗狀況更穩定。

如果不曉得毛孩適合哪種課程,或生理需求是否充足,可以從預約表單課程介紹,來進行免費的諮詢服務為大家解答。

推薦閱讀
狗狗胸背帶怎麼挑選、怎麼穿?常見5種胸背帶差異一次看!|狗狗胸背帶推薦(上)|犬研室
胸背帶是狗狗散步時不可或缺的裝備,但如何選擇合適的胸背帶常被忽視。 讓我們一起了解挑選胸背帶需要注意的細節吧!
二月的蛻變:從搗蛋鬼到貼心小天使
二月,一隻充滿活力的黃金獵犬,曾因過度精力讓媽媽傷透腦筋。在犬研室 Larry 老師的陪伴下,透過調整環境、訓練遊戲,逐漸從搗蛋鬼變為貼心的小天使。她學會隨行、聽指令,甚至接受媽媽的擁抱,與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,成長有挑戰,但也充滿了愛與陪伴的感動。
柴犬麻糬的心靈轉變之旅:從恐懼到信任的重建
初見麻糬時,因為壓力與不安全感,一直以來都在保護自己的權益,也因此產生了不安與侵略行為(攻擊)。透過理解狗狗的需求與生活上的調整,現在從麻糬與爸爸之間的互動,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不再是彼此誤會的家人,而是信賴的夥伴。